走向世界的远安黄茶

2023-12-18

茶中佼佼者

“炒锅巴香打底,嫩香透出,淡雅清幽,也有饱满之韵……”宜茶技术中心的品鉴室里,小伙伴们评论异口同声。 

远安黄茶作为宜昌饶有特色的地标性茶产品,凭借着“鱼眼泡,色黄,汤黄,叶底黄,醇厚回甘……”鲜明的外形和内质特征在2023年度国际大赛AVPA上一举荣获了“银奖”,向欧洲等世界各国展示了宜昌历史名茶的风范和茶中佼佼者的文化内蕴。

消息振奋之余,和每天沉浸在茶世界里的参赛队友聊一聊,背后的故事“一波三折”和“情理之中”兼具,总体而言最大的感受是“荣誉和光环背后,不忘来时的路……”


图片1.png

回望获奖背后的心路历程

究竟选用什么品类是摆在赛事面前的第一命题。宜茶名优茶工作小组商议后达成的共识是“尽可能覆盖宜昌的五色茶”。 

然而,国际市场一线的经销商合作伙伴起初并不认同,他们提出了不同的参赛方案。“既然主流需求是浓郁香,或许我们可以改变思路,原料为什么要限定宜昌本地的茶呢?”“扩大品类,用一些外地的原料和品种,如何……”

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过后,国际伙伴笑着说“拗不过!你们爱茶爱家乡,我接受参赛方案,挺你们……”

就这样,这群爱茶又爱家乡的宜茶人欣然一致地将远安黄茶纳入了参赛的范围。 

远航国际大赛上的“选品”保留着传统经典手工技艺独特的“闷黄”工艺,湖北仅有,全国罕见。作为传扬中国文化经典的代表作,这一天然好茶也获得了国际认可,如所期,抱得银奖归来。

图片2.png

远安黄茶的“前世今生”

作为中国四大黄茶之一的远安黄茶既是百年贡茶,也是茶中珍品。外形条索环状(俗称环子脚),白毫显露,色泽金黄(略带鱼子泡),汤色黄净明亮,香气神异且持久清香,嘬之生津,滋味醇厚甘凉绵长,叶底嫩黄匀整。其性不寒不燥,品质独特,四季宜饮。

远安黄茶,也叫鹿苑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南宋嘉定六年(1214年)就有关于鹿苑茶的记述,清乾隆年间远安鹿苑茶就被选为御用“贡茶”,清咸丰《远安县志》载“远安茶以鹿苑茶为绝品”。

1966年,远安黄茶采摘、制作、贮藏等工艺被安徽农学院编入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制茶学》一书,1985年再度入编《中国名茶研究选集》,2009年远安鹿苑茶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远安“中国茶文化之乡”、远安黄茶“中华文化名茶”荣誉称号。

追溯茶史

“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薰,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

据说,清光绪九年(1883年)。高僧金田来到远安鹿苑寺讲经,品饮远安黄茶后,题诗《绝品茶》。

远安鹿苑寺的石碑上至今还刻有此诗文。

这个距离县城鸣凤镇西北七公里的鹿苑山麓建的寺庙,兰香幽谷,鸟鸣空山,清溪山脚转,白云山顶缠。山林中常有鹿群出没,嗷嗷而歌,故山名鹿苑山,寺名鹿苑寺,茶名鹿苑茶。可谓山因鹿名,寺随山名,茶随寺名,名山名寺名茶,天设地造,一脉相承。

据清同治县志记载:“沿凤山麓三四里,曰董家畈、马家畈、崔氏山庄皆产茶,茶以鹿苑茶为最”;“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安邑侯憩此,问及茶艾,僧言:土人采伐,鲜有存者。”

相传在建寺之初(公元1225年)有一僧在寺边发现一株茶树,后来,又在寺后的岩坡上发现三株罕见的茶树,色白芽壮,品质超群,采后手制品尝,馨香浓郁,回味无穷,惊呼神茶!当时产量甚微,仅供游寺的名人雅士品尝,当地村民见茶香味浓,便争相引种,遂扩大到山前屋后种植。

乾隆年间,鹿苑茶被选为贡茶,相传乾隆皇帝饮后,顿觉清香扑鼻,精神备振,饮食大增,于是大加夸赞,并封其御名为“好淫茶”。

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高僧金田题诗称颂鹿苑茶为绝品。也就是前文所说鹿苑寺的石碑上的诗文。

建国后,茶园相继兴起。独具特质的远安黄茶真正以“远安黄茶”之名问世获誉,俏销各地。

新时期,传扬光环

产于远安县西北群山之中的远安黄茶,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作为传统历史文化名茶,在茶界盛名已久。悠久而丰厚底蕴的茶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精湛的制作工艺,仿佛“三剑合璧”的力量,穿越时空,隔空回响出一首天然乐曲。

2019年5月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刘仲华院士感言远安黄茶,“有幸品尝到了远安黄茶新品,其醇厚回甘的滋味、黄亮清澈的汤色、清雅悠长兰花香,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不愧为‘黄茶名品,茶中珍品’”。

不负大自然馈赠和经典技艺传承的精粹,宜茶集团集成了宜昌茶的特色资源,推出新产品“五色宜茶”,内含远安黄茶。

做好当下,放眼长远。为了持续将宜昌茶名扬海外,宜茶还专门设立了针对国际市场的课题研究和产品开发项目。同时,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通过细分市场需求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好产品为载体,持续推广宜昌茶!

图片3.png

Copyright © 宜昌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鄂ICP备202201864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50302000345号